大洋网讯 新学期开学以来,不少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变得忙碌起来。记者近日采访多位少年心理咨询师发:临床一线咨询量升,抑郁、焦虑、厌学、沉迷网络、消极冷漠等心理问题正在影响着孩子们和他们的家人。如何把“灾难”预防在开始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持续赋予他们前行的力量?从多年的临床经验中,一线专家们给出了建议。

家长:孩子开学后心理问题凸显

早上8时30分,送完二宝上幼儿园回家的李琳发现,读初三的女儿妮妮还赖在床上呼呼大睡,沙发上,从阳台收回来洗好的她的衣服已经堆成了小山。李琳照例喊女儿起床上学,尽管她知道初三正是紧张备考的时候,但“按时上学”对妮妮来说早已不是常态。

“初三上学期还些新课,学习对她来说有一定兴趣,努力学习备考的信心也逐步建立起来。但后来几个月因为在家上网课,每天不出门,她又回到了沉迷看手机平板、赖床不起、昼夜颠倒的生活中。”李琳告诉记者,直到现在新学期开学快一个月了,女儿上学的时间大概不到一半,而且有几次她出门了实际上也没去学校,说是去书店里看书了。

李琳对此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于妮妮学习态度不积极,在学校容易发脾气,她和丈夫在老师的建议下带孩子去医院看了心理科,按照量表,医生给孩子下了“中度抑郁”的诊断结论,还开了些药,李琳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没让孩子吃,而是求助于心理咨询。“妮妮班上已经有两个孩子也因为心理问题申请了休学。”李琳说。

心理咨询师:有学习困难史的孩子受影响更大

新学期开学以来,不少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都变得忙碌起来。

近日,在越秀区社会心理服务示范点“为本教育”,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广东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广州市社会心理学会理事周钰清相继指导了几十名“适应不良”的孩子进行辅导和心理训练。“2月份以来体现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适应不良’,包括学校、学习和人际三个方向,之前在我们这里进行常规训练的几十个孩子里,70%出现了类似的问题,最普遍的表现就是‘躯体化’:孩子会反映一到学校就出现肚子痛或是拉肚子、头疼等不适,但一回家就好了也有孩子表现出因焦虑而发生的抽动。”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广州市黄埔区心灵家园服务中心理事长孙鸿松2月份也接到不少咨询求助的个案,“来咨询的都是心急如焚的父母和他们出现各种困难状况的孩子,开学以来数量比之前多了一倍。”据孙鸿松观察,来咨询的孩子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抑郁、焦虑、厌学、逃课、沉迷网络、不与人沟通、消极冷漠等心理问题,更严重的则是有自残或自杀倾向。

越秀区心理辅导师排名前十(花都区心理辅导师机构排行榜)-小辉娱乐网

孙鸿松(左)为来访的孩子进行心理辅导。

近期北京市回龙观医院调查了8079名12岁~18岁的中学生,发现43.7%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而实际上,他们父母的心情也备受煎熬。周钰清说:“孩子的学习状态以及电子产品使用是引起亲子间情绪对立和言语冲突的最主要原因,而父母们终究需要度过这一关。”

“并非所有孩子在这一时期受到的影响都相同,既往本来就存在学习困难,或是亲子关系紧张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影响,如果把这部分孩子筛查出来提前进行干预,绝大部分是有效的。”周钰清说。

越秀区心理辅导师排名前十(花都区心理辅导师机构排行榜)-小辉娱乐网

周钰清

谈“吃药”:家长应关注三个重要指征

心理问题正在困扰青少年和他们的家人,家长们首先在学校老师的建议下去医院心理科诊断,拿到的结论往往让他们的心情雪上加霜。“来访的孩子里,不少被诊断为抑郁、焦虑、甚至‘双相情感障碍’。但单纯用量表的方式来下结论未必对孩子最好。孩子愿意讲的时候不主张过早用药,更多的是家长观念的调适,更多关注、理解孩子,放低不切实际的期待。”孙鸿松说。

周钰清也在多年的咨询中发现,“现在初中的孩子们都热衷于谈论‘抑郁症’,似乎有种追随潮流的感觉,甚至有孩子为了逃避上课而专门在医院将量表选择为最差的那一种。”家长如何判断什么情况下孩子需要吃药?周钰清认为,有三个重要的指征:“第一是情绪持续低落,整天觉得没意思,不管什么事都打动不了他。如果孩子不爱上学,但在家就开心地做自己的事了,那不叫低落;第二是影响到了社会功能,不愿意跟人交往,不愿意跟外界有联系。如果爱和朋友逛街,爱在网上和人聊天,只是不爱和家人说话,那也不算不愿与人交往。第三是意志力缺乏,比如不愿洗澡、刷牙、洗脸、换衣服,什么事都不愿意做。如果出现了这些指征,建议选择去医院就诊吃药。对于此类药物也不需要太过于抗拒。”

家长如何应对?

在规则、责任意识下的爱与支持

针对孩子们目前出现的情况,周钰清强调,家长的教育方式非常重要。“规则和责任意识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一味溺爱,孩子就会习惯于找借口和想方设法去逃避责任,这对其一生都是不利的。”周钰清提醒:“对于使用电子产品‘成瘾’的孩子来说,家长必须痛下决心,和孩子一起制定好计划,一定会有一段双方都感到痛苦的时期,但度过了就好了,这也是‘必经之路’。”

孙鸿松认为,更多的问题需要家长从观念和沟通方式上入手。“现在的学习途径多种多样,如果孩子不适应眼下的教育方式,而对某方面有特长爱好,家长也应给他们自我探索、自我教育的时间。孩子的内驱力会与家长不一致,也可能还处在迷茫、探索的阶段,过早给孩子强加目标会增加他的迷茫,家长需要接纳孩子当下的状况和认知,像春雨般润物细声地陪伴,而非急躁地拔苗助长。”

他表示,家长要接纳孩子内心的种子“发芽”,即使它有时看起来和大众的路径并不一致。“当孩子真正能按自己的兴趣和内驱力成长时,学习的动力就会不请自来。最终可以温暖我们一生的,不是所谓的成功彼岸,而是在通向彼岸的过程中看到的沿途的风景、感受到的亲情和无条件的爱与支持。”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冯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