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耘西三│彝寨可邑的站立
点击蓝字,存眷我们
──本文作者:杨学诗
可邑,位于滇南崇山峻岭的弥勒西山上的一个彝族支系阿细人寨子。从弥勒城乘12路公交车,沿昆河公路北行15公里,再转岔西的村庄公路行 5 公里就到了。8年前,可邑与其他盗窟一般,靠土里刨食,寨里旧房遍布,街道狭小……然而,到2014年时, 可邑被建成了民族文化生态旅行区(称可邑小镇),转变翻江倒海,在本地上百个的阿细人盗窟中“佼佼不群”!
这里,由东向西地结构着镇门、密枝仙境、虎啸山林、彝族博物馆、古村、艳丽家园、帐篷酒店等十几大景区,且多数景区景中有景(点),让人感触到古代园林艺术中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的美妙。
镇门,嵬峨雄壮,建在两山之间,热情好客的阿细人在此举办陈旧浓厚的迎宾典礼:身着阿细服装的男女主人,长号嚯嚯,唢呐声声,弹起三弦,拍起巴掌,唱起酒歌,热情地迎接你跨过那还在腾漫袅袅烟雾的火盆进入门里……
密枝仙境,在寨门进口左侧。曲径通幽,森林密布,藤缠蔓绕,怪石嶙峋,拥有“山公洞”“蟒蛇之路”“神药崖”“望哨坡”“豹子栖地”“神仙洞”“对歌台”“毕摩居处”“祭奠圣地”“密枝卫士”“人造天桥”“林中别墅”等20多个景点,建有两公里长的蜿蜒栈道,沿着栈道你能够大口大口地呼吸自然氧气,慢慢赏识原始丛林的天然之美,大天然的巧夺天工,捧喝甘甜凉快的“长命水”,倾听导游姑娘娓娓讲述智杀蟒蛇、火烧魔鬼等的神奇故事……
古寨,即本来的寨子,170多栋房子被保留原貌修葺一新,青瓦黄墙,透渗出古寨的朴素,墙体上,绘画着无以计数的阿细人平常生产、生活的情形,形象真切,让你不禁叫绝;建有等多个景点:“彝水景观”,亭子林立,小桥流水,水池鱼跳,杨柳依依,别有一翻江南小寨的情趣,施展了阿细儿女柔情似水的情怀;“传习馆”内,民间老艺人在向年青年头艺生齿传身教“阿细先基”的演唱、阿细乐器的弹奏等精湛身手;“篝火广场”,绿草如茵,可邑文艺队天天在此呈现强烈奔放的阿细跳月,追祖遗风的阿细祭火,动作流通的阿细霸王鞭,再现古代战争排场的阿细刀叉舞,传达远古崇奉的阿细铁链舞……实际与神话交错,生活与幻想融合,让你大开眼界,流连忘返……
可邑小镇民族文化生态旅行区,由弥勒市城市成长集体有限公司以“合作股份”的形式负责经营,“近5年来,可邑欢迎国内外旅客95000人次,实现旅行收入570万元,中央电视台等有名电视台纷纷到这里作报道,在国内外引起极大的反响。”(见电视专题片《可邑小镇》诠释词)至于可邑人,当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大山深处的可邑,为什么可以“佼佼不群”?
在漫长的汗青长河中,弥勒西山的彝族支系阿细人缔造一个又一个辉煌光耀民族文化:“阿细跳月”“阿细先基”“阿细祭火”“阿细刀叉舞”“阿细霸王鞭”“阿细狮子舞”“阿细摔跤”“阿细斗牛”……个中,“阿细跳月”“阿细先基”离别于2008年和2011年被..核准进入了“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传承和弘扬阿细文化,非常重大。
而阿细人传承文化的体式,首要是靠人们开展文艺运动来实现。在这一点上,可邑人比其他寨的人,更有毅力有恒心愿贡献——文艺队自上世纪40年月中共云南工委在弥勒西山开展运动时被匡助指导竖立今后,至今一向以“你出一个老瓜我出几个芋头”“你出一把米我出一碗面”的经济撑持模式开展传统文化的传承运动,并形成了“一旦有表演义务,你就是在烤烟地里掀烟叶,也得停下赶来”的“礼貌”。且到上世纪90年月中期时,起头与时俱进,没有停留在固守文化资源沾沾自喜的层面,成立“可邑民风文化生态旅行协会”等研究组织,用经济学的视觉研究阿细文化,并把目光投向莽莽的原始丛林,发生了“扶植民族文化生态旅行村”的念想,且力所能及地 付诸动作,端赖本身的力量,初步构建了“狼烟台——寨门——民风墙面——吃风味餐——游一次生态林地——跳阿细跳月——列入篝火狂欢”的旅行线路……支付终有回报,进入新世纪时,可邑名声大震。连中央电视台有名节目主持人文清都赶来采访,并情不自已地穿起阿细服装,到场了阿细跳月的人群……我也是阿细人,其时在弥勒市教育局教研室当主任,记忆犹新:城里不管哪个部门哪个单元单子,一旦来了想赏识民族文化、生态景观的外埠客人,人人众口一词:“领去可 邑看吧!”“对,就是去可邑!”
十八大后,中央向导高度正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2013岁首,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启动“艳丽家园”扶植运动,弥勒市委、市当局高瞻远瞩,决意多方融资,将可邑的“艳丽家园”扶植、民族文化生态旅行区扶植融为一体,使其成为既宜居又有民族文化传承和生态旅行功能的新型村寨。州委、当局向导赐与鼎力支撑,并命名“可邑小镇”……2014年10月1日,可邑小镇旅行得以正式运营。2017年4月,云南省旅行成长委员晋升其为国度4A级旅行景区。
杨学诗
系云南省特级教师,云南省作家
协会会员,弥勒作家协会垂问,
弥勒市第五中学退休教师。
本文原载云南2018年12月21日《民族时报》↓
发 布:西三镇人民当局
编 辑:潘锦秀
审 核:龙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