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力学专家排名前十(力学排名前十名)
楔子: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忽悠下,御驾亲征,结果全军覆没,朱祁镇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消息传到京城后,大臣们慌作一团,有个叫王竑的官员一怒之下将宦官马顺(王振的党羽)活活打死。
这种场面,让负责监国的郕王朱祁钰有些害怕。兵部侍郎于谦对朱祁钰说:“不杀马顺等人不足以泄众愤,殿下应该马上下旨,诛杀王振党羽!”于是,朱祁钰镇定下来,按于谦之言下旨。

于谦的表现,让留守京城的吏部尚书王直看到了希望,王直拉着于谦的手说:
“朝廷正藉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出自《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三》)
王直对于谦说的是:现在就算有一百个“我”(王直),也无能为力,能力挽狂澜的就只有你了!
王直是四朝老臣,又是礼部尚书,他接下来大力支持于谦,帮于谦安抚众臣,助于谦保卫京城。最终帮大明朝躲过“劫难”。可以说,王直之功,不输给于谦。只是,王直比于谦幸运一些,待明英宗复辟之后,他保全了自己,活到84岁,善终而亡。

今天,笔者将和大家分享大明朝中期的六朝老臣王直,希望通过他的故事,让大家有所感悟。
一、身正且端肃,为人如其名
《明史·列传五十七》记载:
王直,字行俭,泰和人。父伯贞,洪武十五年以明经聘至京。
王直,字行俭,号抑庵,江西泰和人。他是位“官二代”,其父王伯贞在洪武年间曾短暂入京,担任过户部主事。王伯贞是一个清廉的好官,他家徒四壁,两袖清风,后来辞官卒于家中。
王直出生于洪武十二年,史载他“幼而端重,家贫力学”,他父亲虽然曾经为官,但家境贫寒,王直从小处事沉稳,学习很刻苦。永乐二年,他考中进士,被授翰林院庶吉士。王直的文采很好,明成祖朱棣很赏识他,曾召他起草文书。不久后授翰林院编修。

王直在翰林院待了二十多年,他考察古事,草拟诏书,编写纂集,记载注录,颇有威望。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三杨”之首的杨士奇担任内阁首辅,杨士奇也是江西人,他曾想培养王直。奈何王直不愿意依附杨士奇,杨士奇只好作罢。
明朝宣德十年,明宣宗朱瞻基病逝,年仅9岁的太子朱祁镇登基,是为明英宗。当时,王直虽在翰林院,但兼任礼部主事。他负责参与编撰《明宣宗实录》。书成后,他被提拔为礼部侍郎。《明史·王直传》记载:
尚书胡濙悉以部政付之,直处之若素习者。
当时的礼部尚书是托孤老臣胡濙,他将礼部的事宜几乎全部交给王直处理,王直因此得到了极大地锻炼。

正统八年,吏部尚书郭璡被罢官,经胡濙的推荐,王直担任吏部尚书。
当时,虽然礼部是名义上的六部之首,但吏部尚书才是实权人物。按常理,吏部尚书应该进入内阁。但是,王直却未能入阁,因为有杨士奇的存在。《玉堂丛语》记载:
杨文贞子稷恶状已盈,王文端为文贞言之,遂请省墓,实欲制其子也。稷知,每驿递中,先置所亲誉稷贤。后扬言曰:“人忌公功名之盛,故谤稷耳。”
意思是,杨士奇的儿子杨稷在家乡胡作非为,王直曾建议杨士奇回乡扫墓,顺便惩治杨稷。结果被杨稷事先得到消息,对杨士奇说:“王直是因为嫉妒你,才陷害你的儿子!”因此,杨士奇未让王直入阁。

虽然不能入阁,但也不影响王直在朝廷的地位。《明史》说王直面色端肃,不苟言笑。王直担任吏部尚书时,他的儿子王䆅在南京为官,当时吏部有人想巴结王直,想违规把王䆅调到京城,让父子团聚。王直听闻后说:“如果这样的话,那带头违反规定的就是我了。”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逐渐擅权,很多大臣都依附王振,王直却对王振十分鄙夷。后来,王振指使户部侍郎奈亨诬陷王直等人,王直被明英宗治罪流放。不过,不久后明英宗又重新起用王直,再次担任吏部尚书。
出类拔萃谓之王,宁折不弯谓之直。王直,人如其名,他在正统初年虽然屡遭排挤,但在明朝遭逢大难时,却起了关键作用。
二、伏阙阻亲征,乱局识英雄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当时“三杨”和太皇太后张氏都已去世,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忽悠下,打算御驾亲征。王直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太监王振劝上亲征。命下,二日即行,事出仓卒,举朝震骇……吏部尚书王直及大小群臣,伏阙恳留,不允。
意思是,明英宗突然要宣布御驾亲征,两天后就要出发,满朝大臣都非常吃惊。王直带领大臣们苦劝未果,只得跪下来恳求,仍然未能改变朱祁镇的决心。

或许,正是因为王直极力反对朱祁镇御驾亲征,所以朱祁镇打算让王直留守京城。朱祁镇这一次出征,阵容十分豪华,包括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内阁曹鼐、张益等。负责留在京城监国的是朱祁镇唯一的异母庶弟朱祁钰,而京城唯二的大员是礼部尚书胡濙和吏部尚书王直。此时,胡濙已经垂垂老矣,久不理事,真正辅佐朱祁钰处理国事的,实际上就是王直。
明英宗朱祁镇率领明朝几乎全部的精锐出征,在宦官王振的反复“作妖”下,大军在土木堡被瓦剌兵马包围,20万大军和明朝勋贵集团几乎全军覆没,王振被恼羞成怒的樊忠一棍子打裂脑浆,朱祁镇却成了明朝开国近100年来第一位被俘虏的皇帝。

当噩耗传到京城后,举国震动,百官恐慌,连负责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也有些手足无措。大臣们纷纷建议处置王振的党羽,给事中王竑一怒之下竟然当场殴死王振的同党、宦官马顺,局面一度失控。王直站在朱祁钰身边,也不知如何是好。关键时刻,兵部侍郎于谦向朱祁钰建议:“王振罪首,不籍无以泄众愤。”
于谦的意思是说,王振是罪魁祸首,不处死他的党羽,不能泄众愤。朱祁钰于是下旨查抄王振的府邸,处死马顺等人。这才稳定局面,和大臣们共商接下来的大计。
王直当时已经70岁,想控制局面已经力不从心,他见于谦有“力挽狂澜”的魄力,便牵着于谦的手对于谦说了本文开篇时的那句话。
《明史·王直传》也记载:
时变起仓卒,朝臣议屡上,皆直为首。而直自以不如于谦,每事推下之,雍容镇率而已。加太子太保。
意思是,由于事发突然,而跟随明英宗出征的重臣几乎全部丧命。大家都以吏部尚书王直为首,希望王直能够主持大局。王直没有趁机夺权,知道自己不如于谦,他以国事为先,每次都推于谦在前。于谦处理事务的时候,王直就率领群臣支持于谦。

试想,在乱局之中,于谦一个兵部侍郎,能快速地成为群臣领袖,是离不开像王直这样的“大佬”的支持的。
而后,瓦剌人挟朱祁镇对大明朝进行讹诈,由于太子朱见深年仅2岁,于谦认为国赖长君,向孙太后建议立朱祁钰为帝。王直又率先表示支持于谦,其他大臣才开始附和。
当时,瓦剌大军已至宣府,京师危急,徐有贞等人建议迁都南京,以避战火。王直和于谦则力主坚守北京,得到朱祁钰的支持。
最终,明朝在于谦的带领下打赢了“京师保卫战”,在这背后,王直调集粮米,推荐人才,可以说是于谦的最大支持者。

歌德在《格言和感想集》中说:只有英雄才识英雄。
毫无疑问,帮大明朝成功抵御外敌的于谦是大英雄,而在背后一直支持于谦的王直,也功不可没。
三、坚持迎帝归,无奈换储君
明代宗朱祁钰登基后,一方面要忙着抵御外敌,另一方面也面临一件非常纠结的事情,那就是如何处理仍在瓦剌人手中的朱祁镇。
当时,瓦剌人俘掳朱祁镇,以为“奇货可居”,拿朱祁镇来要挟明朝,向明朝要钱要地。后来朱祁钰登基后,朱祁镇被尊为“太上皇”,失去了价值。瓦剌人被于谦击败后,曾派使者到明朝,说要送朱祁镇回朝。这下可让朱祁钰犯了难。

王直虽然拥立朱祁钰,但他是忠义之人。《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六月,吏部尚书王直等言:“也先遣使请上皇还京……如果至诚,特赐俯纳,奉迎上皇以归,不复事天临民。陛下但当尽崇奉之礼,庶天伦厚而天眷益隆。”
王直上书给朱祁钰,他说,既然瓦剌人要归还太上皇,那我们就应该派人去迎接。等太上皇到了,陛下应该对太上皇尽该尽的礼数,让太上皇安享余生。
王直的建议,被大多数大臣认同。但是,已经坐在龙椅上的朱祁钰却犹豫了,他表面上称王直说得对,实际上却扭扭捏捏,没有行动。直到瓦剌人再次派人前来,朱祁钰还是不肯派使者前去接朱祁镇。
王直再次上书说:“太上皇蒙尘,我大明朝每一个臣子都在受辱,如果今天不派遣使者去接太上皇,将来必将后悔啊!”

王直的话如果说白了便是:太上皇若一直留在蒙古,我们大明朝的脸还要不要?
朱祁钰这一次有点恼火了,他质问王直:
“我非贪此位,而卿等强树焉,今复作纷纭何!”
朱祁钰的意思是:“不是我贪恋皇位,当时你们硬要我来坐这个位置,如今又要把兄长接回来,让我怎么办?”
最后,于谦也劝朱祁钰说:“大位已定,即使太上皇回来,也不能干预国事了,我们还是应该接太上皇回来。”
于谦说完,大家纷纷应和,朱祁钰见实在推托不掉,便派人前去接朱祁镇。但从此对王直便有了看法。

后来,朱祁镇被接回京师,王直又劝朱祁钰出城迎接,朱祁钰拒绝。待朱祁镇进入东安门后,朱祁钰才去和朱祁镇寒暄一番,然后直接将朱祁镇送入南宫,关闭南宫大门,一关就是7年。
在儒家思想中,皇帝乃是君父,朱祁镇曾是大明帝王,王直坚持迎接朱祁镇,实际上是坚持大义。
古人云:忠臣不避死,孝子不惮劳。
王直坚持迎回朱祁镇,是他忠义的体现。但是,他也因此“得罪”了明代宗朱祁钰。景泰二年,朱祁钰以王直年迈为由,在王直担任吏部尚书的基础上,再任命何文渊为吏部尚书,这样一来,吏部就有了两个尚书。其实,朱祁钰是想变相架空了王直。

景泰三年,朱祁钰一意孤行,打算更换太子,这在当时是件大事。当年,土木堡之变发生后,于谦、王直等人拥立朱祁钰为帝,并非为了私心,而是因为在危局面前,需要一个能拿主意的成年皇帝。但是,朱祁钰之所以能坐上皇位,孙太后(朱祁镇生母)也是有两个条件的。第一是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第二是朱见深(朱祁镇之子)的太子之位不能变动。换句话说,明代宗朱祁钰只是“临时”执政,若干年后,他还要把大明皇位还给朱祁镇一脉。
但是,皇位是有“魔力”的,朱祁钰当了三年皇帝后,看侄子朱见深越来越不顺眼,他打算废掉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在经过一番筹谋之后,朱祁钰让阁臣陈循来操作这件事。
陈循广泛联系文武百官,希望以联名上书的方式请朱祁钰更换太子。王直事先不答应,可后来签名的大臣越来越多。有一日,陈循当着众人的面,将王直堵住,并把蘸饱墨水的笔递给王直,逼王直签名。王直看老臣胡濙都签了,他实在推脱不掉,便在最后签上自己的姓名。

最终,朱祁钰如愿以偿地换了太子。王直也因为“识趣”,被朱祁钰加封为太子太师。事后,王直感叹道:
“此何等大事,乃为一蛮酋所坏,吾辈愧死矣。”(出自《明史》)
在这里,王直称陈循为“蛮酋”,认为自己被人所迫,实在丢人。
王直在更换太子之事上妥协,被他自己视为一生的错误。不过,朱祁钰也没有因此太过信任王直。朱祁钰在位7年,王直资历虽老,但也没有入阁。
四、英宗再御极,老臣辞帝京
朱祁钰虽然如愿更换了太子,但他的愿望还是落空了,因为他的儿子朱见济在当上太子后不久便病死了。这也是夺门之变之所以会发生的主因。
景泰八年,明代宗朱祁钰病重,因为他膝下无子,储位空悬,大臣们都忧心忡忡。王直找几位老臣商量,建议上书给朱祁钰,重立朱见深为太子。头天晚上,王直等人的奏疏由“三元及第”的商辂执笔,打算第二天联名递给朱祁钰。不承想,当天夜里,以石亨、徐有贞为首的投机派发动了“夺门之变”,从南宫之中接出太上皇朱祁镇。朱祁镇复辟后,也就意味着皇位以后还是朱见深的。因此事后王直感叹道:这或许就是天意吧!

明英宗朱祁镇二次登基后,听信谗言,杀了英雄于谦。因为王直和于谦曾一起拥立朱祁钰为帝,所以在于谦出事之后,王直非常低调,他向朱祁镇提出告老还乡。朱祁镇没有为难王直,反而对他十分优待,不仅给了他很多赏赐,还派驿车送王直返乡。
笔者分析,朱祁镇之所以没有不为难王直,可能有两个原因:
其一,王直当年曾苦劝朱祁镇不要御驾亲征,土木堡之变后,王直力主接朱祁镇回朝,因此,朱祁镇感念王直之恩。
其二,王直在明代宗麾下并没有受到重用,这反而成了一件“幸运”的事情,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王直回到家乡后,不出门,不见客,整日在书房之中读书写作。明英宗天顺九年九月,王直在家乡泰和去世,享年84岁。朱祁镇闻讯后,追赠王直为太保,谥“文端”。

在笔者心目中,王直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六朝,他的名气虽然不大,但在土木之变发生之后,他至少做了三件正确的事情:其一是力推于谦出面主持大局;其二是反对迁都南京;第三是迎接朱祁镇返京。
在于谦抗敌期间,王直也是倾尽全力支持,他虽然没有亲临战阵,但以老迈之躯坚守忠义,他的功劳并不输于谦。
然而,王直一生也有一件憾事,那就是他在联名更换太子的奏折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但是,正如清代名臣纪昀说的那样:
(王)直当景帝易储之时,持之不坚,为平生之遗憾。然于谦当国,亦不能争,其中殆有难言者。至於初谏亲征,继力争遣使迎英宗,侃侃不挠,至以出使自任,大节究为不愧。
纪昀的意思是说:明代宗朱祁钰下决心易储,当时于谦主持朝政,连于谦都不能改变的事情,王直这样的老臣又能改变什么呢?因此,王直虽然遗憾,但他在阻止英宗亲征、迎接英宗回朝方面做得很对,在大节上不愧于天地。

王符在《潜夫论·论荣》中说:
苟有大美可尚于世,则虽细行小瑕,曷足以为累乎。
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有大的美德被世人尊重,那么,在小节上有瑕疵,也不会对大节有损。
实际上,在正统和景泰交替之际,王直能坚持大节,助明朝度过大难,已经足以让后人尊重了。
本文参考《明史》《明史纪事本末》《国朝献徵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