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凉亭厂商排名前十(横峰县凉亭厂家排行榜)
星湖风景区,
一张亮丽闪耀的城市名片。

Ting
亭
徜徉在鼎湖山,
灵山圣水会让人流连忘返
名胜古迹则使人
发思古之幽情,追古溯源,
体悟那一份别致的神韵~
在景区内,
眠绿亭
眠绿亭又名时若亭,
位于飞水潭瀑布之前,
蹬道穿亭而过。
清雍正五年(1727年),两广总督阿克敦建(另有一说法是雍正十年肇庆知府刘庶建)。该亭1991年在原址重建,坐西向东,呈方形,长宽均为7.2米,歇山顶,灰塑脊。

阴刻对联一副:
“流水闻高下,青山阅古今”。
■对联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形象地突出了该亭所处的位置,让人在欣赏鼎湖山飞水潭一带浓荫蔽日、飞瀑轰鸣的壮观景色时,内心油然而生的增添了一份文学艺术的滋润,带着厚重的历史感,同时又加深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据《民国高要县志》载:时若亭原有木匾曰“涤瑕荡垢”,为章太炎所书,另一木匾为岑春煊所书。游人途经此处,舍弃繁嚣和冗杂,走入亭内小憩片刻,顿时就会感到暑气全消,心归平和,自然恬静,物我两忘!
补山亭
位于鼎湖山庆云寺东侧50米的蹬道间,
因前后门与蹬山道相连,
民间也有“穿孔亭”之说。
该亭为清康熙年间高凉郡守吴柯捐建,以补缺之义而命亭名。坐西向东,砖木结构,建筑面积为32.5平方米。四壁为砖墙,墙高4米。左右壁开圆窗,直径1.2米。亭的前后开门洞供行走,前门长方形,后门拱券形。亭顶为歇山式,灰塑脊,四周斗拱向外延伸。下砌矮墙作亭廊。

亭前门额“宗律名山”由梁汉夫于1979年重写;亭前楹联:“百城烟雨无双地,五岭律宗第一山”,为1981年中山大学商承祚教授重写。
亭内左壁嵌有吴柯撰《鼎湖山庆云寺补山亭记》,左右圆窗上壁书有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为重摹之迹。据庆云寺蕴空大和尚介绍,补山亭后门楹联:“不作风波如世上,别有天地非人间”,为明代著名理学家陈献章(陈白沙)在别处所题,后为民国初年岑学吕借用于此,并补横额“认取来时路”。
半山亭
位于鼎湖山天溪中段北侧,
因处于坑口至庆云寺山道之半,
故得名。
缘建,本名“小歇”, 半山亭内有一古联:“到此处才进一步,愿诸君勿废半途。”其意是愿游人勿废半途,勿惜脚力,勿畏艰辛,小歇之后,继而探胜。该亭于2010年12月被评定为“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鼎湖山,经过“鼎湖幽胜”牌坊,
两旁竹木繁茂,凉风习习。
过寒翠桥及香界桥,便进入深山古道,
约走数十米便到半山亭。
游人多在此小歇,环顾四周,只见后枕三宝峰,前列为象回岭,左为青龙岭,右为伏虎岗,峰峦叠翠,漫山碧透,古木参天,浓荫蔽日,还可见峭壁上刻有笔力雄健的“鼎湖”两字,此景即为进入鼎湖山第一景“小歇群峰”。
忠烈亭
忠烈亭位于鼎湖山香界桥之北,
登庆云寺的之字形蹬道旁,
亭为六角形,倚崖建成,其中四角用花岗岩石圆柱支撑,两角利用崖壁岩石依托,攒尖顶,上盖绿琉璃瓦。建于民国30年(1941年),以纪念当时的中国军队一五九师抗日烈士。

亭内崖壁处镶嵌碑刻一块,记录烈士姓名及事迹,该亭近年作大修,顶部改用钢筋混凝土仿古结构,砖砌的亭栏可作凳子之用。

值得一提的是,
为方便来游玩的市民游客,
鼎湖山景区增开了“亲水”观光专线车,
搭乘这趟“亲水”观光专线车,

一个个历史悠久的亭
不仅是遮阳、纳凉、散步的好去处,
还承载着历史厚重的沧桑,
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和景区的发展。
找个时间,来这里
来源:魅力肇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