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上海及江南区域棉花莳植及纺织业对照蓬勃,吸引各地商人来上海采购,棉花发卖达全国各地。据记载,每到秋季从早上到正午,小东门外“肩负求售”的花农摩肩接踵,形成了繁荣的“花市”。明代晚期上海的棉布产量已经达到1420万匹,清嘉庆年间更达到2475万匹,个中供外销1150万匹。这么大的棉花和棉布销量,它的市场在哪里?


【建筑百科】花衣街

民国时期的花衣

花衣街南起王家船埠路,北迄新船埠街,全长仅两百三十米。在一百多年前这里曾是上海最大的棉花生意场合,双方多是棉花客栈和商行,这条街也因棉花(俗称花衣)行聚此得名。


棉花是热带、亚热带作物,古代,长江流域以北几乎没有棉花莳植,华夏人制衣用的布首要是丝麻织品。陶宗仪是元末明初人,本籍浙江黄岩,世居松江泗泾。其《南村辍耕录·黄道婆》中记:“闽广多种木棉(按:木棉即棉花),纺织为布,名曰吉贝。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曰乌泥泾,其地土田硗瘠,民贫不给,因谋树艺,以资生业,遂觅种于彼……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也许在南宋末年,福建广东的商人将棉花传入上海并推广莳植,但棉花的后期整顿、纺织对象和手艺很复杂,上海棉花莳植推广很艰难,元朝初年,因为黄道婆自海南岛到上海教人纺织的原因,棉花成了上海最首要的经济作物,明进取海是江南首要的棉花莳植区,有“上海之布,衣被世界”之说,即上海区域生产的棉布可供全国使用。话虽夸张,但足以解说上海棉花莳植和手工棉纺业在全国的地位。


清人王韬在《瀛壖杂志》中说:“沪人生机在木棉,贩输运及数省,今则且至西洋各船埠。在沪业农者,罕有种稻……村夫称木棉谓之‘花’。”一向到20世纪六七十年月,上海郊区仍以种棉花为主,于是,上海方言中,“花”特指棉花,如种棉花说“莳花”,棉铃说“花铃”,棉花秆说“花箕”,采摘棉花说“捉花”;刚采摘的棉花中有籽,叫作“籽棉”,上市的棉花须先脱籽,说“轧花”,而去籽的棉花就是——“花衣”。


每年秋末棉花采摘季候,各地棉农用车船载来棉花出售给花衣街的商行棉栈,尔后广东、福建等四方客商来此收购棉花,花衣街地处江边,真是热闹不凡。据记载:清乾隆年间上海年发售棉布7500包;道光年间发售4万包;鸦片战争前夜出口棉花50万担、棉布2000万匹,花衣街起着举足轻重的感化。


跟着棉花和棉布市场的鼓起,棉布市肆也在其街上和四周开业,复源镛、恒丰信、鼎丰都在这一带营业。同时钱庄业同元生、同康、泰康、肇康直接开在花衣街上。能够想象,这里的风光是老上海的一个奇观。

【建筑百科】花衣街

现在的花衣街


【建筑百科】花衣街-小辉娱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