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秋冬防病,广东发布七款食疗方
▼▼▼
材料:桑叶5克,菊花4朵,陈皮5克,薄荷2克。
做法:热水冲泡后饮用;也能够选择水煮5-10分钟。供1人饮用,天天1次。
适合人群:平宁体质人群,因受秋冬天气影响,易感触风燥之邪,肺失宣降、上焦蕴热,导致口鼻干燥、时有咽喉不适、咳嗽痰少、皮肤干燥、眼部干涩等症。
讲解:桑叶性寒、味甘,菊花性微寒、味辛甘吃力,薄荷清热利咽,陈皮理气、健脾、化痰,配合起到健脾益肺,清解风燥之邪,预防伤风的感化。
材料:五指毛桃100克,玉竹30克,红枣6个(去核),排骨350克,生姜、食盐适量。
做法:排骨斩件,洗净焯水。锅内加水煮沸,放入所有食材,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煲1.5小时,调味即可。可供3人饮用,每周1-2次。
适合人群:平昔体质偏虚人群,易显现疲倦乏力、气短、汗多、怕风和易伤风,或有皮肤干燥,或进补或食煎炸之品易上火。需注重,湿热体质人群不宜。
讲解:五指毛桃性微温、味甘,能健脾化湿、行气化痰、舒筋活络,素有“南芪”之佳誉。搭配补中益气、润心肺的玉竹,和中补血的红枣,温中的生姜,气血双补防外感。
材料:麦冬15克,雪梨1-2个,南杏10克,鲜无花果(或干)2-3个。
做法:材料洗净,雪梨切块,向锅内放入适量清水煮沸,到场上述材料,慢火煮30分钟,调味即可。
适合人群:对于偏于阴虚津亏、久咳不愈人群尤其适合,也介绍历久抽烟的人士保健食用。
讲解:麦冬性微寒味甘淡,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的功能。雪梨性凉味甘,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感化。无花果清甜可口,杏仁润肺止咳,此汤既可素食,或加瘦肉同煮。
艾灸可固护正气,提拔阳气,预防外感疾病汗青悠长,尤其适合体虚易动人群,白叟、儿童也可应用此法。
艾灸神阙、足三里,可培元固本,健脾益气,缓解委靡。
1.神阙
艾灸方式:手持艾条于穴位上方8-10厘米,暖和灸15-20分钟,微微出汗为宜。
艾灸方式:手持艾条距离穴位8-10厘米,暖和灸15-20分钟,微微出汗为宜。
中药热敷法可温经散寒,有效缓解风寒伤风鼻塞、流清涕的症状,且可一次热敷多个穴位,体感舒适。
将吴茱萸30克、小茴香30克、莱菔子30克,与海盐500克炒热装布袋,热敷于大椎、风门、肺俞穴位之上,每次15-20分钟,每日1-2次。
注重事项:风热伤风不消此方式。
刮痧疗法以中医经络十二皮部理论为指导,刮拭响应部位,可泻热解表的感化,适用于伤风、发烧、咽痛等症状的缓解。
刮拭部位:颈后风池穴、风府穴至大椎穴,背部沿督脉、华佗夹脊穴、膀胱经依次刮拭。
刮拭方式:先于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或活络油。手持刮板,沿从上到下的偏向进行刮拭。刮板与皮肤连结 45-60°进行刮痧。酸痛、出痧部位重点刮拭。
每次10-15分钟。刮痧后适量饮用温水,刮痧部位避免受凉,刮痧4小时后方可洗澡。
编纂 | 彭小欢
初审 | 吴焕隆
审核 | 曾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