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诗文暗箱藏(40岁男人心酸诗句)




鲁奔山是钟英傈僳族彝族乡境内海拔最高的山峰,山下的丁家庄人杰地灵,人才辈出。青瓦白墙的玲珑小村中,坐落着一个古老的小院,尽管风雨侵蚀,部分已经成为残砖断瓦,但依然可见昔日的风光与辉煌,这里就是辛亥革命的元老——丁怀瑾老先生的故居。

丁怀瑾,字石生,晚年又为石僧,生于1879年,钟英傈僳族彝族乡丁家庄人。早年就读大理西云书院和云南省高等小学堂。毕业后,西走缅甸剪发易服,东渡日本求学,先入志诚中学就读,后又考入政法大学,成为宾川最早的一名留日学生。丁怀瑾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加入了革命先驱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被选担任东京支部长。辛亥革命爆发,遂参加“敢死队”组织,回国到上海攻占江南制造局,即任先锋队参谋,曾参加联军入南京击退张勋的保皇军,后一直追随孙中山从事国民革命活动。

民国建立后,丁怀瑾担任南京临时政府社会教育司司长。袁世凯窃国阴谋暴露后,丁怀瑾再次赴日本,在《民吁报》上撰文,号召各界人士,奋起讨伐袁世凯。云南护国起义后,即由日本返回昆明,参加护国第一军入川讨袁,负责军需工作,并屡立功勋,护国军授予他四等嘉禾勋章,后委任为富顺县县知事,颇有政绩。后辞官回宾川居住数年,精心致力于金沙江开航研究计划,得到孙中山的赞同。


1921年丁怀瑾重返昆明,任《云南日报》社社长和报界俱进会会长,任职期间他持论公正,有所建树。广东陈炯明背叛革命,孙中山避居上海,丁怀瑾只身赴桂林劝说滇军东下讨陈。广州平定后,孙中山回广东成立大元帅府,丁怀瑾被任命为军法委员会委员兼高要县审判厅厅长;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政治训练部军法审判委员兼第五军军法处处长;随军入江西后任榷云局局长;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任审计院审计和监察院简任秘书。


丁怀瑾一生对国家民族作出过卓越的贡献。他还信奉佛教,曾被班禅大师聘为高等顾问,抗日战争爆发后回昆明潜心念经礼佛。1956年11月,昆明市召开“孙中山诞生90周年纪念大会”,省长于一川特邀他到会演讲,同年12月病逝于昆明 ,终年78岁。


丁怀瑾一生喜爱文学,擅长撰写诗歌,曾为大营萂村撰写《南诏大义宁国杨干贞故里碑记》。在平川杨氏宗祠内撰有长歌诗文,平川观音寺内还书录有“退一步天宽地阔,到此间月白风清”的旧句。他亲手镌刻双石赠给杨如轩,1990年,平川观音寺复修时,他的长子丁中江(台湾政论家),还从台湾手书“观音寺”三字寄回,经刻成木匾悬挂于平川观音寺大门上。



丁家故居坐落于丁家庄村子中间,为四合五天井传统建筑。建国后分配给村中居民,现存正房、南厢房、西方主房,北厢房已经全部倒塌。正房坐东向西,为三开间两长头建筑,南北为小天井,曾经作为生产队仓房,目前,前厦及山间垮塌严重,主体房架及门窗尚得以保存。




南厢房房屋框架及建筑基本保存完好,正房和南厢房已无人居住。西方主房和小天井尚有人家居住,经过翻修保存完好。北厢房原为双开厦二层楼房,目前已经全部倒塌。


南厢房与北方主房交割处为大门,保存较为完好,风格依旧,门头彩绘清晰可见,近百年踩踏的大门门槛和土漆保护下来的大门,记述着这座古宅的沧桑。
小酸橙/编辑 吴松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