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孝德


24年前,..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中央军委谨严赞誉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凸起进献的23位科学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3位功臣中,有9人曾在重庆工作和生活过,他们与山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高考途中,邓稼先遇日机轰炸


推荐丨“两弹一星”元勋的重庆缘分:23人有9人曾在渝工作生活

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1986年),安徽怀宁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有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兵器研制工作的开发者和奠定者。


邓稼先尚在襁褓便随母亲进京,在北平读小学、中学。“七七事变”后,邓稼进步入由英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崇德中学念书。1940年春,北平市伪当局强逼市民和学生举办..和庆贺会。邓稼先感觉这是奇耻大辱,大会竣事后他把手中的纸旗扯得破碎,然后扔在地上。岂知此事被人密告,校长是邓稼先父亲的同伙,虽把这件事敷衍曩昔,但仍感觉有危险存在,于是建议邓稼先最好远离北平。邓父知道儿子的性格,就让长女邓仲先带邓稼先到江津四叔那边去念书。那时交通未便,只能绕道先到昆明,然后再往重庆。1940年9月,历经四个月灾祸,邓稼先刚刚达到江津,后进入国立第九中学念书。邓稼先在这里吃力读了一年,第二年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


邓稼先在重庆还曾有过一段惊险履历:1941年,他到重庆城去列入高考,途中遇日机轰炸,一颗炸弹在距他不远的处所爆炸,他几乎丧命。这对他触动很深。


从1940年9月达到江津,到1941年秋天考取西南结合大学脱离,邓稼先在重庆待了一年。


苦守两年,赵九章的北碚岁月


推荐丨“两弹一星”元勋的重庆缘分:23人有9人曾在渝工作生活

赵九章


赵九章(1907年~1968年),本籍浙江吴兴,出生在河南开封。中国有名大气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东方红1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定人之一。


1941年,经竺可桢介绍,赵九章兼任位于重庆北碚的中央研究院景象研究所任研究员。三年后,他出任代理所长,并于1946年担当所长。抗战胜利后,赵九章随景象研究所从北碚迁回南京。1941年..景象研究所研究员时,赵九章并没有到北碚上班,是以他事实上只在北碚生活了两年。


为眷念赵九章,他的两个女儿写有文章,为赵九章在北碚的履历供应了一些细节:“那是1944年的春天,一辆汽车(其时独一的交通对象),载着我们一家四口,还有五六个旅伴,在云贵高原坎坷的山路上,艰难地爬行了一个礼拜。终于,我们从昆明来到了北碚,嘉陵江畔一个孤零零的小山丘上。几排平房,一个长着青竹和花草的小天井,十几名职工。这就是其时的中央研究院景象研究所。”


多年今后,她们才领略,父亲为何这么做:“此后,父亲就把他的生命献给了这个所。它始而是景象研究所,继而成长成上千人的地球物理研究所,终于分成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地球物理、空间物理等多个研究所。”


璧山吃力读,姚桐斌成就全班第一


推荐丨“两弹一星”元勋的重庆缘分:23人有9人曾在渝工作生活-小辉娱乐网

姚桐斌


姚桐斌(1922年~1968年),本籍安徽休宁,出生在江苏无锡。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手艺研究所的首要建立者之一。


因成就优异,1941年高考时姚桐斌被五所大学同时登科,最后他选择了本身喜爱的矿冶专业,进入位于贵州平越(今福全县)的唐山工程学院。1944年11月初,日寇向桂北动员攻击,攻下独山。平越距独山仅百余公里,学校遂于11月16日紧要书记全校,临时住手上课,全体师生转移到重庆两路口的中国桥梁公司集中。一边是师生星夜兼程向重庆进发,一边是院长寿人紧要寻找校址。最终,学校选中璧山丁家坳。1945年2月上旬,大部门师生已到,15日正式开学上课。有人曾零星记录过姚桐斌的旧事:“1944年冬,学校被迫转移到重庆璧山丁家坳。同窗们在一片兵荒马乱中各自奔往目的地。这里较之贵州,住宿情况更差,没有夜读的前提。同窗们便自备一盏桐油灯,找一个恬静的处所去念书。人们注重到,几乎每晚姚桐斌的油灯老是最后一个熄灭,但第二天人人起床时,他又第一个在窗外朗读英语了。功夫不负有心人,1945年,姚桐斌以全班总分第一的成就获得学士学位,并被分派到经济部重庆北碚矿冶研究所。”


从1945年到璧山,卒业后到北碚,姚桐斌也在重庆生活了两年。


避祸重庆,钱骥考入中大理化系


推荐丨“两弹一星”元勋的重庆缘分:23人有9人曾在渝工作生活-小辉娱乐网


钱骥(1917年~1983年),江苏省金坛县人。空间手艺和空间物理专家,中国空间手艺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


1937年10月,无锡师范学校被日机炸毁,钱骥与一帮同窗逃往四川,后进入重庆北碚国立四川中学师范部念书。第二年,他考入在重庆的中央大学理化系。因中大本部太小,新生就放置在江北县柏溪校区念书。


同窗钱谷融和钱骥关系非常好,钱谷融后往返忆说:“在中大放寒假时代,曾去中美文化协会听葛德石讲述,他对中国官场十分不满,说已作了几回讲述,还写了文章,斥责..当局靡烂无能,抗战不力,人民、士兵吃力不胜言,常识界都为国度前途担忧。”


1943年2月,钱骥到合川凤凰山育才学校实习两个月,他不光匡助了学生,同时也被陶行知的行为所传染与教育。


1943年,钱骥从中央大学卒业,留在学校任教。1947年中央大学东迁南京,钱骥追随学校脱离重庆。从1937年到1947年,钱骥在重庆整整生活了十年。


肄业南开,朱光亚对物理发生乐趣


推荐丨“两弹一星”元勋的重庆缘分:23人有9人曾在渝工作生活-小辉娱乐网

朱光亚


朱光亚(1924年~2011年),湖北武..。中国核科学事业的首要开发者之一。


1938年夏,日寇切近武汉,朱光亚随家人来到重庆。最初,进入位于合川东岳庙的崇拜中学念书,后进入位于江北县鸳鸯镇悦来场的重庆私立清华中学念书。半年后,他进入重庆南开中学就读。在南开时,他对物理学发生了粘稠乐趣。


1941年,朱光亚考取中央大学物理系。其时,中大解说物理的是刚从美国归来的赵广增传授。赵传授授课深入浅出,死板的物理学被他描画得五彩斑斓。朱光亚回忆说:“用如今的目光看,我在高中和大学一年级所受的物理教育更多的是科普教育,它深深打动了我,成为我的志向。”


第二年炎天,西南联大在重庆招收大二插班生,朱光亚最终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他在周培源、吴大猷等有名物理学家的培养下持续学业,成长敏捷。1945年卒业留校任助教,后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


从1938年到1946年,朱光亚在重庆共生活了8年。


相关

“巨浪之父”在重庆收获恋爱


除了以上五位,“两弹一星”功臣黄纬禄、任新民、陈能宽和周光召等4人,也在重庆留下了难忘的人生萍踪。


值得一提的是,拥有中国“巨浪之父”和“春风-21之父”之称的黄纬禄,不光在重庆工作生活了五年,还在山城收获了恋爱。1936年8月,黄纬禄考取中央大学电机系无线电专业,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中央大学紧要西迁,黄纬禄随学校来到重庆沙坪坝。1940年黄纬禄卒业后,分派到资源..无线电器材厂重庆分厂。该厂在沙坪坝小龙坎,他从助理工程师起头干起,后来成了工程师。在重庆时代,黄纬禄收获了恋爱,其时他的女同伙刘汉菊就在北碚读复旦大学。从1937年到1943年,黄纬禄在重庆生活了五年。


任新民,中国导弹与航天手艺主要开发者之一。1934年,他考入中央大学化工系,后转入军政部兵工专门学校大学部(以下简称兵校大学部)。抗战爆发后,该校1938年1月迁至重庆,后更名军政部兵工学校。他回忆说:“1940年大学卒业后,我在一个兵工场上班,这个兵工场就是如今的长安汽车厂。”从1938年1月至1945年6月,任新民在重庆生活了七年半。


陈能宽,中国核兵器事业奠定人之一。1942年,他因成就优异被保送进入唐山工程学院矿冶系,1944年学校迁至重庆璧山县丁家坳。在重庆时代,他每晚老是秉烛夜读到深夜。一天,日机来轰炸,因躲闪不及,陈能宽差点被炸弹炸中。此次历险给他留下了弗成磨灭的印象,也加倍果断了他科学救国、富国强民的决心。陈能宽在重庆生活约一年半,虽时间短暂,但情绪极深。四十多年后,他还曾专门重返丁家坳探望。


周光召,中国两弹研制焦点科学家、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门守恒定理奠定人之一。抗战爆发后,周光召全家于1941年迁入重庆。周光召就读南开中学,高二时被“清华大学先修班”登科。从1941年到1946年,他在重庆进修生活了五年。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