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立木,19岁毛泽东写下467字作文,获满分,老师赞其伟大

“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老师对于19岁毛泽东作文评价

商鞅立木,可以说非常知名的一个历史故事很多人都听过,在《史记》、《资治通鉴》中均记载,在的小学课本中也有《商鞅南门立木》这篇课文。说的是战国时期,商鞅在推行变法之前,为了取得国人的信任,建立起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采取的一个办法。

首先,商鞅在都城的南门树立起一根大木柱,然后下令说:谁能把这木柱扛到北门就能得到赏金十两。这个消息一放出,虽然在城里引起了轰动,很多人跑去围观,却没有一个人去抗那木头,甚至有人因为怕事,还偷偷溜掉了,因为谁也不相信有这样的好事。第二天,把赏金提高到五十两,终于来了一个小伙子把木头扛到北门,也确实如愿得到了赏金。

这件事,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震动,为后来商鞅变法,尤其是新法实施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树立了言而有信的形象。

商鞅立木(商鞅木头的故事叫什么)-小辉娱乐网

假设以此为作文考题,我们都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评价,非常值得深思。100多年前,就读中学的毛泽东就遇到了这道考题,他写的作文,当时在学校里被老师评为了满分作文,并广为传阅,老师可谓独具慧眼,评价道:“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1912年春,年仅19岁的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著名的省立高等中学校,也就是后来的省立第一中学。在此求学期间,毛泽东留下了一篇人人叫好的作文,这就是知名的《商鞅徙木立信论》,而这也是毛泽东青年时代所做的作文中唯一存世的作品。

商鞅立木(商鞅木头的故事叫什么)-小辉娱乐网

今天,我们通过网络能够有幸看到这篇作文原稿的全貌,字迹工整漂亮,刚劲有力,毛主席年轻时候的字写的真的是太好看了。从全文内容来看,可以称之为弥足珍贵的好文,可以看出,时年尚不满19岁的毛泽东的思想认识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以及非常了不起的古文驾驭能力。

要知道,当时这所名校的国文老师都为这篇文章所倾倒。并且对全文圈点加密,表示非常赞赏,还用浓墨在右角写下了传观二字。这篇文章带标点全文仅有467字。先生却写了六则眉批,一则尾批,共有141字。

眉批(76字)

1.“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骎骎入古;”

2.“精理名言,古未曾有”;

3.“逆折而入,笔力挺拔”;

4.“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5.“力能扛鼎”;

6.“积理富”。

尾批(65字)

“有法律知识,具哲理思想,借题发挥,纯以唱叹之笔出之,是为压题法,至推论商君之法为从来未有之大政策,言之凿凿,绝浮烟涨墨绕其笔端,是有功于社会文字。涤庵 六月二十八号 100分”

这位国文老师就是柳潜,清朝光绪年间的秀才,独具慧眼。平时并不轻易称赞学生,而对于学生毛泽东的这篇作文,却倾心赞美。

商鞅立木(商鞅木头的故事叫什么)-小辉娱乐网

1913年,湖南省第四示范学校求学的毛泽东

下面我们就拜读一下全文,全文共分四段。

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

一段的内容大意如下:我读史书读到商鞅立木的事,非常慨叹我们国民的愚昧,还有执政者的煞费苦心,几千年来民众不觉悟、我们的国家接近沦亡,非常惨烈。若您不信,下面我会详尽地讲出其中的道理。

在本段中,作者陈述了文章的来,联系当时的实际情况,表达了自己对商鞅立木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从对国民、执政者的评价,上升到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

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国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虽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鞅之与秦民,适成此比例之反对,抑又何哉?

第二段大意是说,法令,是谋求幸福的工具。法令好,民众获得的幸福就必定多,我们民众期望公布这样好的法令,这样的法令产生效力,必定竭尽全力来保障它,维持它,使法令达到完善为止。政府国民互相维系,哪有不信任的道理呢?法令如果不好,那不但没有幸福可言,还会产生危害,国民又一定会竭尽全力来阻止这些法令。即使想让人相信,又哪有相信它的道理呢?就像商鞅和当时秦国的国民,只能用徙木立信的方法来取信于民,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一段,从正反(好的,不好的)两个角度来论述法令的重要意义,引发国民的不同对待态度,相信或者不相信,强调了取信于民的重要意义。进而引出下一段,深入探讨商鞅为何要采用徙木立信的办法。

商鞅立木(商鞅木头的故事叫什么)-小辉娱乐网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最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闇、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

第三段大意是说,商鞅的法令是好法。如果试着了解一下我国4000多年的历史,其中利国福民的伟大政治家,商鞅可以说是首屈一指。商鞅当时是秦孝公时代,中原局势最不安定,战争频发,整个国家和民众疲惫,到了不可描述的程度。这时候,想战胜各诸侯国,统一中原,是很难的。因此,才出台了变法的法令,惩罚坏人保护人民的权利,鼓励耕种纺织让国家富有,崇尚战功来树立国威,把因懒致贫者收为官奴,降低人力的损耗。这是我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重大政策,国民为什么却不愿相信,一定要通过徙木来树立诚信呢?我从中知道了执政者的具费苦心,也认识到国民的愚昧,明白了几千年来民众智慧缺乏、国家几次三番走向沦亡悲惨境地的真实原因

商鞅立木(商鞅木头的故事叫什么)-小辉娱乐网

在本段,作者首先重点肯定了商鞅的法令是好的法令,并对商鞅本人的历史贡献做出肯定。接下来指出商鞅进行变法的深层次历史原因,还用极简的语言概括了商鞅变法法令的重要内容,可谓字字珠玑。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历史的熟悉,尤其对于商鞅变法的细节甚至了如指掌,作者的博学、严密的逻辑值得我们敬仰。

虽然,非常之原,黎民惧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东西各国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噭舌而讥矣。乌乎!吾欲无言。

第四段内容大意如下:虽然是这么回事,但若是非比寻常的事情出现了,百姓会有所畏惧也正常。民还是这些民,法仍是那些法,我对此又有什么奇怪的?我不过担心这徙木立信的事,如果让那些东西方文明国民听到了,捧腹大笑,高声讥诮。唉呀!我想都不知道说什么了。

这是本文的最后一段,作者对全文进行综述,同时又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更加现实的论证,并非国民愚昧,而是商鞅变法前,执政者做了不能取信于民的非常之事。在这里,作者说的显然是清末及袁世凯政府,让国民捧腹。

商鞅立木(商鞅木头的故事叫什么)-小辉娱乐网

毛泽东这份考卷,被柳潜老师破例给了满分,表达出很深的赞美和推崇,预见毛泽东“伟大之器,再加功侯”,必定有着非凡的一生,其中表达出的是很深的尊重和敬佩,可见毛主席在青年时代表现出的不俗,思想境界之高。

柳潜老师评语中所说的“报笔”,指的是类似新闻评论的笔锋,当时的代表人物是梁启超,是那个时候的杰出文体,时代的引领。解放后,毛主席曾经说,自己的新闻记者手笔是向柳涤庵老师学来的。

不得不说,柳潜老师实在是非常有眼光的,他还曾借给毛泽东一部《御批通鉴辑览》,鼓励毛泽东多读课外书籍。毛泽东在接待美国记者斯诺时提到柳潜老师说,“那时的一个国文教员对我帮助很大,他因为我有文学爱好而愿意接近我。这位教员借给我一部《御批通鉴辑录》(注:应是《御批通鉴辑览》)”,“我读了《御批通鉴辑录》以后,得出结论,不如自学更好”。

在中学读书半年之后,毛泽东毅然决然地从湖南全省高等中学退学了,每日步行往返六七里路,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

膜拜,佩服。致敬伟人。